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修道院博物館 The Cloisters Museum (2008)


(picture from www.metmuseum.org/cloisters)

The Cloisters Museum可能沒有正式的中文名稱,但俗稱為修道院博物館,或是修道院分館。分館當然是因為它屬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分館(憑門票兩館都可以進去)。而修道院,則來至於cloisters 這詞。

cloisters:意思為教堂,修院的迴廊,或是指修道院的一部份,或是修道院本身。這字應源自於拉丁文的clausura,有閉嘴的意思。

也因此,The Cloisters Meseum也可以說是迴廊博物館。這裡的迴廊指的是修道院裡的迴廊中庭。在Jacques Le Goff著的"中世紀英雄與奇觀"(貓頭鷹書房)一書中,有很詳盡關於迴廊中庭的介紹。最主要的則是迴廊中庭庭園與圍牆的意像與基督教的天地意像有關。其他的細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介紹,是個光看書名看不出來的神奇著作。

The Cloisters 最初為雕刻家George Grey Barnard(1863-1938)所有。他在法國發現了
Cuxa Cloisters 的遺跡,並以低價向當地人購買。法國政府很快的發現這件事。在輿論下Barnard歸還了一些殘骸,但卻在法國政府修法前迅速的將遺跡的主建築運回了美國。藉由這些
遺跡,Barnard開了一間美術館,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The Cloisters。

1920年,大都會美術館在John D. Rockefeller Jr.(1874-1960)60萬美金的贊助下,買下了The Cloisters。Rockefeller 同時用現在The Cloisters的所在地Fort Tryon Park的土地交換了曼哈頓洛克斐勒大樓的建地。

The Cloisters主要是由Barnard從法國搬來的Cuxa Cloisters為主體,並加上許多12~14世紀的
歌德及羅馬式的中世紀教堂裝飾,如拱門,屋頂,庭院等。而內部則有多處歐州修道院的遺跡,其中羅馬式的拱型牆面則是由西班牙12世紀的Fuentidue禮拜堂一磚一瓦拆解後運來美國重新組合而成的。另外,Rockefeller所贊助的收藏品Hunt of the unicorn壁毯則成為The Cloisters最代表性的展覽品。

The Cloisters地處曼哈頓極北的Fort Tryon Park。遠離了市區的繁華與塵囂,有著遠眺對岸紐澤西的大好風景,雖然建築本身有著大量的美式拼湊,但在確定的中世紀主題氛圍下,成為了紐約眾多博物館之中獨樹一格的存在。有機會到紐約,請到The Cloisters的迴廊中庭坐坐,享受在建築中與天地一同的感受。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特攻聯盟 KickAss (2010)


(picture from Allmoviephoto.com)


Well....

I'm a little miss Britney Spear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特洛伊:銀弓之王Troy-Lord of The Silver Bow (2010)


(picture from Coverbrower.com)

看完只有一個問題,

就是我們該如何打發等待下一集的時間。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一頁台北AU REVOIR TAIPEI (2010)

(沒有任何圖片可以取代記憶)

新東街跟富錦街的十字路口,
如果是當地人就會知道,
那裡是草埔市場。

其實我完全不知道為啥叫草埔市場,
既沒有招牌也沒有紅布條,
就是個早上會出現在巷弄中的菜市場,
而晚上,
則是個超迷你小夜市,
開著二三四五間推車小攤販,
供應著附近居民的宵夜需求。

最靠近路口的是一攤賣大腸麵線跟臭豆腐的。
我爸總是去那買臭豆腐,
我媽則是愛那裏的豬血湯,
而我,
則是那裡的乾麵的愛好者。

2010年過玩農曆春節,
那夜晚的小夜市卻被打散,
這個20年來的小攤販群只能各自另謀其他地方擺攤。

最近晚上走到那邊,
總是覺得特別寂寞。
空蕩蕩的只剩無聲的路邊停車,
以及旁邊警告車主早上七點要移走的牌子。
或許寂寞的是我,
那樣20年的印象就這樣消逝在現實中,
即使那些攤位都還在附近某些地方,
但那記憶中台北某處夜晚的氛圍似乎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
直到。

電影"一頁台北"將近片尾的地方,
默默的出現了那裡的場景。
在全家便利商店的旁邊,
不變的小吃攤,
老闆正在收拾著。
如同記憶中的那樣,
也許因為永遠不復見,
所以更加夢幻也不一定。

原來,
台北真的挺浪漫的,
因為可以真正屬於自己的感情,
或許就只有自己的回憶而已。

而那回憶中
至少有那一頁台北,
是屬於我的。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昨日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1942)


(picture from 博客來)

首先必須引用書中一段話。

"我們好久都沒遇到這樣的夏天了。假如天氣一直這麼好,我們就會釀出絕無僅有的美酒來了,以後喝酒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個夏天來。"

這時候的時間是1914年的夏季,

說這句話的老農可能想都沒想到,

往後對這個夏天的記憶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此後,歐洲,乃至世界,全變了樣。

在昨日的那個世界,一切依稀的是那樣的美好。

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切不應存在的存在。

卻又是貨真價實的。

但如同書中最後的一句話所說的。

"但是,任何陰影,到頭來也只是光的孩子。人,唯有經歷過光明與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頹,才算是真正活過。"